悅讀·齊思·共成長 ——《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教師閱讀分享活動(五)
發(fā)布時間: 2023/3/31 9:37:54 4855次瀏覽 作者: 華燕
《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核心理念解析》一書是由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所著。本書的內容聚焦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及各科課程標準所體現的核心理念。作者認為,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他提倡讓一切學科知識都變成學生探究和使用的對象,讓一切知識、技能都成為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手段,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經歷知識的誕生和使用過程,讓探究與創(chuàng)造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
道德與法治教研組全體教師在“悅讀時光”里共讀張華教授的專著《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其中第六章“學科實踐教學:讓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引起大家的共鳴和思考,感受良多?!读x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確立了“實踐育人”的根本原則。 一線教師應該如何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如何積極探索新技術背景下學習環(huán)境與方式的變革呢?
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實踐
閱讀本書的第六章,讓我更加體會到了導言中所說的“學生不是長大了才創(chuàng)造,而是在創(chuàng)造著長大”。學生不是學科學習的“旁觀者”和“靜聽者”,而是“參與者”和“建構者”。只有將學生的學科學習轉化為學科實踐,才能真正獲得學科理解,才有可能發(fā)展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專家思維而不是知識思維。2022版新課標堅持素養(yǎng)導向,素養(yǎng)導向下的學科教學呼喚學科實踐。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這使得我們在開展學科實踐時具備天然的優(yōu)勢。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學科實踐過程中,對學生實踐方法的指導。習得了實踐的具體方法、步驟,學生可以更加自主、開放、真實地參與實踐,建構自己對學科的理解,潛移默化中發(fā)展學科素養(yǎng)。
信息時代的學科教育
讀完此章節(jié),讓我對當前以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所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有了更明晰的認知。信息時代的學科教育是崇尚學科理解、創(chuàng)造與實踐的教育。每一個學科教師需要實現學科研究者與學生研究者兩種角色的統一。每一個學生則需要將學科學習轉化為學科探究與創(chuàng)造,并由此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構建信息時代的學科教育,發(fā)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科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培養(yǎng)信息時代的新人,需要每一個學科教師讓學科教學建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與真實探究;需要讓學科教育指向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超越固定知識體系,基于學科核心觀念重構課程內容;需要讓學科課程實現學科世界與生活世界的雙向融合;需要讓學科教學基于學科實踐與生活實踐的雙向融合。
確定學科實踐
在當今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走向學科實踐教學,每一門學科都有相對獨立的“做”學科的方式,這種方式構成了本學科獨有的學科實踐。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研究課程標準中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標準和本課程著力倡導的學習活動。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過程性,本身就蘊含著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的要素。學業(yè)質量標準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標準,不僅表明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的表現要素,而且呈現素養(yǎng)表現的發(fā)展進階,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倡導的學習活動是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表現或學習行為的學科實踐,應成為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教師在確定學科實踐時既要尊重自己的專業(yè)風格,又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要鼓勵學生在從事學科實踐時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和個人風格。
確定跨學科實踐
張華教授在本書中提出“學科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的第二個方面是“確定跨學科實踐”。它既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又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意識和自由人格的需要”。實際上,“大多數真實情境中的復雜問題”都需要設計和參與跨學科實踐才能解決,同時這種“跨越學科邊界、不帶功利、基于內在價值和責任意識去思考和行動”,就需要在孩子從小就重視和發(fā)展跨學科意識,同時加強跨學科實踐。
我所執(zhí)教的小主人個性化學習項目《讀城——金陵文化?南京明城墻》,正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和信息學科相結合的跨學科實踐研究。通過創(chuàng)設“挑戰(zhàn)性學習情境”引導兒童進入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提供“具身性活動”的場景學習過程賦予個性化學習的意涵。在不斷挑戰(zhàn)進階性任務的過程中,學生一步步落實學習計劃,自主解決學習問題,學習過程逐漸具體化、明晰化,走入真實的場景化學習,共享“現場感”,共回真實生活。在跨學科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因地制宜地統整課程資源,設計貼近學生實際和當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與實踐,同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指向批判意識和自由人格的發(fā)展。這無疑是對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設計真實表現任務
在閱讀《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一書第六章“學科實踐教學:讓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時,文章提出要針對特定單元主題和相應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將所確定的學科實踐與跨學科實踐轉化為學生要實際完成的任務,由此形成真實表現性任務。走向學科實踐的課堂教學,類似運動員完成一場比賽、鋼琴家演奏一次鋼琴、詩人作一首詩、科學家完成一次實驗等,即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一個“產品”。所謂真實表現性任務,即學生圍繞理解學科大觀念的目標,置身真實情境,以某種角色,面對或真實或模擬的受眾,完成一個可公開展示的“產品”。
回歸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科實踐以學生生活為原點,通過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事件”,探究“我”與自己、“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國家、“我”與社會等關系的建構。這決定了其學習方式具有實踐性、深刻性和探究性要求。因此,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應以培養(yǎng)課程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以學生生活角色的認識、體驗、反思、重構為基本任務,創(chuàng)設與學生經驗或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真實學習情境;以關鍵問題為導向設計任務鏈,進而以任務驅動開展有多維參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與實踐共同體
“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與實踐共同體”是《讓學生創(chuàng)造著長大》的第六章“學科實踐教學”中針對設計學生學習方法的建議。本章建議通過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創(chuàng)建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來實現學科的實踐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來改變班級教學結構,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并以此作為教學活動的動力。同時,在本人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為了更好地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與實踐共同體,小組分工十分重要。 分工最好通過學生的討論來形成,在組內每個成員都享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一項特殊的職責。因為只有小組分工明確,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才會提高。同時,借由如何分工也讓學生之間增進了解,學會合作,也便于老師在小組活動中進行相應的指導,借此發(fā)展不同學生的學科理解力和實踐力等核心素養(yǎng)。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的合作技巧有了很明顯的進步,學生也確實能夠感受德法學習中的樂趣。